前人慈悲
四十多年來「道」已經在臺灣大開普渡,修道的人越來越多,可見臺灣眾生佛緣根基都很深厚,我們秉持師尊師母之宏願,要將「道」深植人心,要將「道」永留人間,一定要由家庭入手,因為家庭是一切的根本,過去我們道場為了培養人才,比較偏重個人的成全,現在我們更要深入家庭,以「家庭」為成全照顧的對象。家庭包括了老、中、青、少,如果一家人無論父母、孩子、孫子都能求道、修道,每個人都能明理,都能守本分,盡責任,齊家修道,這個家庭自然是和樂融融、幸福美滿。所以「道化家庭」就是要以我國文化中最可貴的「孝道」為出發點,做到「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、夫義婦順」「老者安之、少者懷之」,每個人都能實踐綱常倫理,每個家庭自然都能圓滿幸福,社會能恢復五倫八德之古風,自然也會安祥樂利。聖人有云:「君子之道,造端乎夫婦,及其至也,察乎天地」,又說:「欲治其國者,先其齊家;欲其齊家者,先修其身」,這些話都是告訴我們,修道的根本在個人、在家庭。我們發一崇德要建立一個完整的道場,對老中青少都要照顧,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這樣,我們才能創造一個規模道場,為社會樹立標竿,將師尊母的大德廣佈人間,使老祖師一道同風的「彌勒家園」理想能在人間早日實現。
幾十年來,另一方面也投入很多心力,實際推動道化家庭,例如:第一、在五年教育進修班加入道化家庭課程;第二、設立小天使班、青少年班,奠定青少年人格教育;第三、舉辦親職教育講座;第四、舉辦各種國學育樂營;第五、舉辦大型社會文化講座。這些工作在我們發一崇德道場的努力推動之下,都有了很好的績效。
從十年前崇德文教基金會成立以來,我們道場又成功地走出另一條路來。幾年來,基金會舉辦了許多活動,都受到社會的讚許和肯定,所以在四年前我們得到教育部頒發的社會教育有功績優團體獎。二年前,本人也代表發一崇德接受教育部頒發社會教育有功個人績優獎,這些都證明了我們走進社會,關懷人群的方向是正確的,幾年來,我們和政府機關合作的活動都非常成功,他們對我們有很大的信心,這也表示我們發一崇德有人才,尤其是有關青少年的輔導,我們非常有經驗,不只是我們學界的大專生都很有愛心,更重要的是我們有道念、有理想、有悲願、有大愛,本人認為對於青少年的教育與輔導應注意到幾個原則:
一.教導青少年自愛自尊
每個人如果對自己了解,認識自己的本性,就能肯定自己的價值,能肯定自己價值的人,消極方面不會違法亂紀、為非作歹,積極方面更能激發自己,,積極進取、奮發向上。所以我們要多教導青少年認識自己,引導他們愛惜自己、肯定自己、尊重自己。
二.教導青少年關懷他人
一個有愛心的人,一定會是個好人。所以一方面教導青少年懂得自愛,另一方面還要教導他們懂得愛人。在家中能夠孝順父母,友愛兄弟姊妹,在外也會愛護同學朋友,關心他人,體諒別他人,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。能夠愛物,懂得惜緣,懂得感恩,珍惜所擁有,常懷感恩之心。
三.教導青少年守法盡責
社會上常看到青少年犯罪事件,讓人怵目驚心,也讓人痛心,為什們小小年紀就會作出這樣的事呢?追究這原因,恐怕是大家都不信因果、不講因果。固然,講因果如有所偏,易流於迷信,但是如果心中全不信因果,恐怕也會引起社會上更多為非作歹、作姦犯科的事來。因此,我們在教導小孩子,從小就要給他們「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」的因果觀念,每個人安份守己,各盡本份,不貪求,不妄想,自然不會受到不良引誘而誤入歧途。
四.教導青少年充實生命內涵
最後,我們還要引導青少年認真向學,努力充實自我,有高深的學問或是一技之長,才能立足社會。進一步,再引導他們懂得從生活的層面,提昇到生命的層面,了解人生的真諦,建立正確的人生觀,貢獻自己,服務人群,不斷地提昇自己生命的內涵,創造自己生命的價值,開創一個「靈性的真、修養的善、生命的美」的人生境界。
至於具體作法如下:
(1)減輕升學壓力,創造健康快樂的成長空間
現代教育的偏差以及父母親過度期望的心態,造成大多數孩子都生活在強大升學壓力下,雖然擁有的是「最多和最好」,但他們不一定快樂,不快樂的孩子,怎們能健康地成長呢?因此,政府教育機關固然要積極改善教育體制,父母也要了解,孩子是一個完整而單獨的個體,今天他會出生在這個家庭,是因為他和父母有緣,但不能因此就說孩子應該完全聽從父母的安排,讓每個孩子依照他的天性本性去發展,不要揠苗助長,就是最好的教育。
(2)重視德智體群美的均衡,加強情意教育
今天學校教育還有一項問題,就是太重視智育而忽略學生人格的陶冶。智育固然是基礎也是重要的,但絕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德育等其他方面的薰陶,孔老夫子也曾說過: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,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」「入則孝,出則弟,僅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」就是道德教育、人格教育,也是情意教育的內涵。從現代的角度來看,就是要教導學生發展己|己、己|人、己|群、己|天(自然)的和諧關係,這也是全人教育,每個人從認識自己、開發自己、修養自己做起,以五倫八德來應對周遭的人事物,最後能達到儒家思想「身心合一、人我合一、天人合一」的最高境界。
(3)重視家庭教育,建立良好之親子關係
現代社會型態的轉變,父母親多半都有工作,都市地區內又多是小家庭,長輩又不同住在一起,這種情況,往往會疏忽了家庭教育,以為只要孩子上了學,那就是學校和老師的事,事實上,孩子在學校的言行都是和家庭教育有直接的關連。所以身為父母之人,應特別重視孩子在家中的生活,多陪他們,關懷他們,了解他們,千萬不要以為給予豐富的物質就是愛的表現。此外,孩子一天天身心的轉變和成長,父母親也應該慢慢轉變自己的心態和想法,跟著孩子成長而進步,教育原則不變,教導的方法卻應該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有所變化。小時候,可以用命令式的,長大之後,就要用說理的方式開導他們,尤其青少年正值反抗期,一味的拿出父母親的權威,反而會適得其反,所以父母親也要學會以知心朋友的立場,聆聽他們的傾訴,同理他們的情緒,接納他們的反應。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和親子情感,才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。
(4)身教重於言教,父母師長應從於身教做起
孩子成長階段的可塑性最強,模仿性也最強,孩子從父母師長身上所看到的遠比聽到的還有影響,所以才說「身教重於言教」。像是吸煙、喝酒、打牌、賭博、口出不淨之言等不良行為,多半是從成人世界中直接模仿而來,以身作則,言行相顧,如果言行不一,說一套,做一套,不但無法管教孩子,恐怕更容易讓孩子引起反感,故意去做不該做的事。
Thursday, May 05, 2005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